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领导活动 集团新闻 下属企业新闻 媒体聚焦 视频专区

《北京农业》:王大林书记深情讲述为招商背吕董事长上山看项目

时间:2010-08-01

 2010-08-01,《北京农业》2010年8月上旬刊文/孙月,孙庆亮

原标题:为荣誉而战———2009年度京郊农村发展十大杰出典型,

蔡家洼村党委书记王大林访谈纪实

王大林书记对媒体深情讲述:我们第二个引进的是华力集团。当时,华力女老板初次到这里,看到的还是一片荒凉的山坡地,没有道路,荆棘丛生,就不打算上山了。到家的客人又要走,这可急坏我了。为了能留着商家,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豁出去了,弯下腰背起客人向山上爬去。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来访的客人。但华力集团又提出第二要求,就是要将土地办为国有。他们在村集体土地上投资顾虑很大。为了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决定用自己全部家产为他们的投资担保,这一下彻底打消了客人的疑虑,顺利成为第二家入驻我村的投资企业。

 

“为荣誉而战”,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发出的最富激情的誓言。今天,我们要谈一个人,一个正谱写京郊密云县蔡家洼村发展历史新篇章的人。他就是蔡家洼村党委书记王大林。

王大林,20038月起开始担任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20073月兼任巨各庄镇沙厂村党支部书记。在他上任前,村集体拖欠外债达300多万元,连续20年竟未向群众发放过义务工补贴,村民也未享受过任何福利待遇。王大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两委”班子,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构建农民居住生活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绿色旅游商务区“一大居住区、三大产业区”的农村建设新模式。村经济总量由2003年的2500万元发展到2009年的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不足3000元猛增至2万多元。在沙厂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他盘活了闲置资产近亿元,通过招商引资落户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75亿元,并带动周边5个村联村改造。蔡家洼村先后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京郊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先进村”“2006年中国新农村建设典范城镇”和“全国新农村十大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记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王大林是何方“神圣”?他是怎样让一个远离市区且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短短的几年,发生如此巨变?“蔡家洼模式”在京郊其他村有没有复制的可能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蔡家洼,一探究竟。

见面后,记者抛出第一个问题。

记者:王书记,听说您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你怎么会抛开个人企业的发展,放着大老板不当,想回村当村官了呢?

王大林:实事求是地讲,刚开始我也没想长时间干这个书记,更没想干这么大的事。当时,我是承包咱村砖厂起的家,那个时候我就在外面有新的发展,几乎与当时的村里、镇里没什么交往。20022003年,正遇连续两年的大旱,蔡家洼村农田颗粒无收,村里的七八家小企业,几乎全部倒闭,工作陷于瘫痪。我们老书记、老党员们看到其他村都在退耕还林、修公路、搞养殖、办企业,就邀请我回来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实话实说,当时家庭阻力很大,媳妇差点没离婚。大家都知道,现如今村干部难当,穷村干部更难当。确实有压力。我就想,既然大家信得过你,那就当是为荣誉而战吧!

记者: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上任伊始,你是怎样打破僵局,取得广大村民的信任,并将大家不同的想法统一到你的思路上去的?您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而赢得群众的支持的呢?

王大林:我上台后就坚信一个理念—要想带领乡亲们致富,必须要让乡亲们“先富脑袋,后富口袋”。为此,我自掏腰包雇车,带领村民外出参观,解放思想,增长见识。首先组织村里不同家族中有威望的老人参观发达地区的先进典型。然后又带领村里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出去开阔眼界。先让他们有一种宽阔胸怀和发展致富的强烈欲望。这就是“先富脑袋”。

其次,就是怎样让乡亲们信任你,让他们放心地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你。当初村集体企业因多年亏损,十几年积累的债务,特别是拖欠的个人工资就高达上百万元,村民对村集体经济及村干部的怀疑大于信任。我就决定从自己家里拿出几百万元垫资,首先还清拖欠村民十几年的欠薪。也让乡亲们看到了我的一片诚心和带领大家致富的决心。

第三件要做的事就是一家一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我常说,做群众工作一定要零距离接触,就像谈恋爱那样,“谈心要谈透,谈到心里没有皱”。我们当时用问卷形式列出18个问题,如:您想让我怎么干?咱们蔡家洼应该怎样发展?您对干部有什么要求等等。一问一答式,发到每个村民手中。然后总结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在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蔡家洼的发展计划,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全体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做的就是群众想的,群众想的就是我们要做的。”这就是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准则。

记者:在旧村改造初期,大家面对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前期启动资金问题。宅基地置换和转变农业经营模式,都需要巨额投入,蔡家洼在启动这一庞大工程时,是怎样破题的?

 

王大林:说实话,我们的旧村改造试点村是通过密云县政府努力推荐的。市委确定的13个旧村改造试点村指导意见中,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村集体实力强;第二,村民自愿。届时,密云县推荐的两个候选村因种种原因不太理想,北京市农委的领导正在密云县进行最后一次考察,第二天就要发文件确定。当时的县领导就给市农委领导推荐说:要不到蔡家洼看一看。考察组的到来,使我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带他们看了我们村仅有的台商企业,又带他们去了自己家里还算豪华的办公楼,并恳切地向领导表态,请给我们一个机会,给一个平台,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这件事办好。所有的一切,赢得了考察组领导们的赏识和认可。就在次日,北京市正式下文,决定蔡家洼村为市级旧村改造试点村之一。

20054月试点村确定,10月份周转地获批,我感到时机来了,就马上找建筑公司。正如您说的,启动资金是第一道难题。我首先自己从家里拿出3000万元。建筑方按行规垫资2000万元,另外要求建筑公司再借一部分资金。这样三管齐下,我们的工程才得以启动。

记者:据我所知,您上任短短的6年间,已为村里招商引资几十亿,吸引十几家企业投资入驻,是利用您个人的关系和人格魅力,还是其他别的原因,能透露一下这一秘密吗?

王大林:天时、地利、人和,是我们招商制胜的法宝。第一是当前党的新农村政策好,是天时;第二是我们村的资源好,当然,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资源,必须因地制宜,绝不能生搬硬套,这是地利。第三,也是我要重点谈人的因素—人和。我在外面多年经商,深知一个人的品德的重要性。金杯银杯,不如有一个好口碑。无论干自己家企业,还是任村党支部书记,我一直信奉,人无信不立。我也深深体会到,投资商选择投资环境最关心的是当地人的人品,他们的到来是在我们村集体土地上建厂,我们不能给他们办国有土地,不能办土地出让,如果我们再不能给他们一个诚信的人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人家留下来。可以说,良好的口碑和满腔热情是我王大林招商的制胜法宝。

记者:想必在招商的过程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能否讲一讲您在招商过程中遇到过的一些坎坷?

王大林:在我们村第一家投资的台商就遇到这样一件烦心的事。建厂初期,开业不久,周转资金紧张,没能及时还上建厂房时的欠款而遭到建筑队老板的堵门。台商迫于无奈,打算撤资。我对此深感不安,心想:我们口口声声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而招到家的“凤凰”却要飞,这事绝不能在蔡家洼发生。为此,我在自己资金也很紧张的情况下,把我家砖厂三个月的全部产量,用以抵债,解除了台商的燃眉之急。通过这件事,深深赢得了台商的信任并增强了投资的信心。该台商已经由当初的小加工厂追加投资为目前占地400亩的小工业园区。

我们第二个引进的是华力集团。当时,华力女老板初次到这里,看到的还是一片荒凉的山坡地,没有道路,荆棘丛生,就不打算上山了。到家的客人又要走,这可急坏我了。为了能留着商家,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豁出去了,弯下腰背起客人向山上爬去。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来访的客人。但华力集团又提出第二要求,就是要将土地办为国有。他们在村集体土地上投资顾虑很大。为了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决定用自己全部家产为他们的投资担保,这一下彻底打消了客人的疑虑,顺利成为第二家入驻我村的投资企业。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但是,现在我们已经不需再“招”商,而是“择”商了。在招商引资的事上,有一幅对联是写给我的:“一双小眼看世界,满腔热血寻知己。”横批是:不论男女。目前知己已不少,红颜可没有哇!

记者:作为市级新农村改造试点村,您认为几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给村集体、老百姓从经济、生态、民生等方面带来的最大变化有哪些?几年的历程想必收获、感触颇多,能否给京郊其他村镇的新农村建设者们谈一点可供借鉴的经验或忠告?

王大林:生态环境和民生的变化我就不说了,我可以带你们走一走,看一看。我只想谈几个数字:4年前,我们村集体资产评估是7800万元,到今年年底已经接近67个亿。2003年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到现在已达到2万元。

在新农村建设这件事上,正如我们伟大的改革总设计师小平同志说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要你把保护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证村民的利益不损失,你就可以适当地发挥一些,充分用活党给予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另外要尊重村民意愿,还要排除私心杂念,一心造福村民。这是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应有的最基本的思想境界。旧村改造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大拆大建不是目的是手段,通过大拆大建,首先是集约和节约利用了土地;第二是发展了产业;第三是富裕了农民。

记者:蔡家洼是京郊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他的成功原因当然主要的因素是人。除了这些内因,你认为还要具备哪些重要的外因条件?蔡家洼的成功经验在京郊其他村有没有复制成功的可能性?

王大林:一切归于党对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政策给了我们机遇,我们只是抓住了机遇。作为村支部书记,我再次强调: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千万要保护好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失。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当然,各村有各村的资源,只是看你能不能认识资源,找到利用开发它的途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决不能生搬硬套。我相信温总理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妈也对我说过:没文化不可怕,没思想才可怕。只要你有思想就一定可以转变成财富。

记者:据说目前你为村里旧村改造垫资款已达4000多万元,你不怕村里还不上您?回村带领乡亲追求共同致富,作为个人,你图的是什么?

王大林:我是蔡家洼人,蔡家洼把我培养大,蔡家洼砖厂使我发的家,即使还不了我也不怕。况且我有这份自信,我们有这么多资源。相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

实话实说,回村任职仅仅只是为荣誉而战,为挣钱我是决不会回来的。上任之初,我只是简单地想出点名而回村当书记。随着几年来事业的发展,自身的觉悟和党性也在不断提高。现在你问我,荣誉是什么?我告诉你:老百姓富裕了,就是我的荣誉。通俗一点说:干点好事积点德,能换来长寿!

记者:你能给我们描绘一下在你心目中,未来蔡家洼是个什么样子吗?王大林:按照我们的总体规划,未来的蔡家洼一大居住区、三大产业区,并以一产促二三产业,以二三产业带动一产,形成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另外,我们正在建设中的玫瑰园,今年就将开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用以献给来自四面八方到我们蔡家洼作客的客人们;正在筹建的蝴蝶谷不久的将来,将张开美丽的双翅,热情欢迎来自各地的小朋友及热爱蝴蝶的各界人士。未来的蔡家洼将变成一个富裕和谐、四季花香的现代都市小城镇,真正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结束短暂的采访,记者意犹未尽。蔡家洼的成功,远非大林书记所说的这么轻松,背后肯定还有很多很多艰辛的付出、成功的秘诀和有趣的故事有待我们去探究。

“为荣誉而战”,饱含着王大林回归蔡家洼的浓浓乡情,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发出的最富激情的誓言。

记者的耳旁仿佛响起我们的改革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的激昂声音:“我们的改革就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王大林和蔡家洼模式”不正是小平同志宏伟蓝图的完美诠释吗?

(本刊记者孙月 孙庆亮)

 

图一:蔡家洼村党委书记王大林

图二:蔡家洼新村小区鸟瞰(站在蔡家洼甲8号华力文化艺术中心上摄影)

图三:蔡家洼生态农业观光园

图四:蔡家洼村民代表会议大会堂

图五:蔡家洼村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幸福生活